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“一个”与“八个”,这个故事关于亲情和坚韧。
故事的主角是张家港市南丰镇新德村76岁的村民殷志兰,今年,她当选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。“一个”和“八个”,说的是殷志兰有八个爹妈,分别是亲父母、养父母、伯父母以及公婆,她照顾了这8位老人整整50余年。
2025年,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新闻访谈栏目——《对话录》。我们决定让殷志兰成为走进《对话录》的第一人。这个选择没那么难,因为她足够分量;但是这个选择,却也没那么简单。
我调出了采编系统里所有关于殷志兰的采访,发现,关于她最早的一篇报道是2013年,整整12年前。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,已经絮絮叨叨对着媒体讲了12年的话。
所以,还有我提问的空间吗?说实话,当时我也很怀疑。
访谈的时间从油菜花开一直等到了花谢,等到殷志兰家门前的田垄开始泛起金色,我们终于坐到了面对面。那是在殷志兰家门前的一个小广场上。我第一次见到这位,我从媒体报道里熟悉起来的老人。
她看起来完全不一样。张家港有一句土话,在形容一个人很厉害的时候,会说某某某,老虎都打得死。我以为殷志兰应该就是那样一个有力量感的人。然而面前的她个子不高,感觉矮我半个头,脸上总是挂着没脾气的笑容。而我一眼就看到了她的背,那样弯曲着,好像一张被生活拉满的弓。
我看过关于殷志兰至少100篇的报道,但没有一篇像此刻她弯曲的背脊一样,给予我那样真实的震撼。
殷志兰其实有兄弟姐妹八个,她排行第三。7岁时,她坐着舅舅的小推车,懵懵懂懂地被送到了小姨家。从此,姨父母就成了她的养父母。她的童年贫瘠,却心思柔软,住在隔壁的伯父母,从“家徒四壁”里凑出的一双新袜子,就可以被殷志兰记得很久。
很多年以后,这样长大的殷志兰,一个人扛起了八位老人的生命归途。
为什么就一定要是她殷志兰呢?我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。但访谈的那一个多小时里,我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。
关于过去的50年,她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。凌晨3点起床,晚上12点入睡,种田、洗衣、做饭……我听到了养父发病时对她的狂躁责骂,两位老人同时脑梗时她的兵荒马乱,和她在深夜里独自清洗污物时的泪水。
在她一遍遍重复讲述的时候,我其实在心里做了一个乘法。我把她向我描绘的每一天乘以50年,乘以15000余个日子,我想这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分量,以及故事背后难以想象的力量。
访谈中,我听到一个故事,有一年,村干部看到殷志兰实在过得辛苦,上门提议送大伯大娘去养老院,那时候,大娘紧紧地拽住殷志兰的手说:“看不到我们殷志兰,我眼泪不能干!”
因为这份情,日子再苦,八个老人,殷志兰一个都舍不得。
我在殷志兰已故大伯大娘的屋子墙壁上,看到了蘸着墨水用毛笔写上去的几个数字,这是老人们过世的日子。过去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,而那一刻,我真的被触动到了。
今天,殷志兰身边只剩下养母一位老人还在世。8位老人,每一个都活到了90岁,这是殷志兰一辈子最骄傲的事。
还有一件让骄傲的事,就是家庭和睦。有意思的是,谈到那段艰辛的过往,殷志兰没有掉过一滴眼泪;而她的儿媳妇,眼泪却一直没能止住,因为过去几十年来,她耳濡目染着殷志兰的每一天,有时候家里会交织着激烈的情绪和难闻的气味,日子却还是一天一天这样耐着性子,艰难度过。这令她爱重这个婆婆,也心疼这个婆婆。
其实,殷志兰就好像一棵树,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向另一朵云,
引出中国人骨子里最纯粹的关于亲与孝的共鸣。2016年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的旗帜也在新德村飘扬了起来,各种年龄段的人们加入了进来,有的喊殷志兰殷阿姨,有的喊她殷奶奶。村道上流动起来的志愿红,就仿佛是殷志兰故事的无限延伸,也是守望接力的生生不息。大大小小的人看见殷志兰都说,我要向你学习。说到这里,殷志兰的笑容里,多了很多我能看懂的东西。
那就是,值得。
其实在访谈之前,不只一个声音提醒我,访谈不好做,殷志兰的访谈更不好做。这个信息复杂而泛滥的年代,留给孝道故事的注意力本就不够多。可这个故事太重要了,太值得被看见了。
“天下之本在家”。在家能尽孝、为国能尽忠。这就是我从殷志兰的身上,读到的始于家庭、忠于国家的传承力量。这让她从摧枯拉朽的漫长岁月里走出动人心魄的步伐,一直走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领奖台上。
访谈结束后的5月,殷志兰坐上了去北京的高铁,去接受表彰。这是她这辈子第二次出远门,去的是首都北京。
当她从北京回来,我们的访谈播出了。节目播出后,有一次我去到一个活动现场,一位观众看着我的眼睛说,访谈做得“好极了”。
我做了20年的记者,站在此刻回望,我知道,虽然新闻是速朽的,但有些故事能够对抗时间。一个真正的记者,应该从记录浮光转向深掘年轮,去发现、去记录、去传播,那些支撑这个时代和人们向前行走的坚韧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