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泥土芬芳中遇见光成为光》
新沂市融媒体中心
赵梦琳
2025-07-18 01:56:00  

  大家好!我是来自新沂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。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县融记者,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。因为那些在村头巷尾、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,那些在日出日落、万家灯火里的烟火气息,充满了泥土的芬芳,蕴藏着最质朴、最坚韧、也最动人的力量。我的栏目《琳野万象》,让我有机会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,记录平凡,也常常被平凡深深震撼、深深感动。他们用行动告诉我,什么是“好人”,也照亮了我作为一名记者的初心——采访好人,更要努力做一个好人。

  照片上的这位大姐,叫倪文敏。当我第一次走进她的家,心像被重锤狠狠撞击。不到四十岁的年纪,却已显露出远超岁月的沧桑。她的肩上,扛着一个几乎被命运击垮的家:因车祸智商停留在三岁孩子水平的丈夫,需要抚养的孩子,患有精神疾病、时刻需要看管的母亲,还有年逾九旬、独自生活的二叔公。寒冬里,她的丈夫、母亲蹲在墙角晒太阳,而她,一个女人,独自一人种田、打零工,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屋檐。

  (播放倪文敏同期声片段)“日子嘛,就像田里的稻一样,风吹雨打时弯,但太阳一出来又能挺直秆儿。就觉得啥坎都能跨过去。”

  站在她身边,看着这一家老小,我内心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懑:麻绳专挑细处断,厄运专找苦命人?但倪大姐,没有抱怨,只有这句关于稻子的朴素箴言。

  后来,我几次回访。二十年的光阴,七千多个日夜,倪大姐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,守护着这个家。二叔公在她悉心照料下,以97岁高龄安然离世;儿子长大成人,开始分担家庭的重担。皱纹爬满了她的脸庞,但她的眼神里,那份对家人的责任和爱,从未改变。生活的苦难如汹涌的潮水,猝不及防地将她一次次打湿,可她总是擦干眼泪,把“一地鸡毛”扎成生活的“掸子”,轻轻拂去阴霾。面对她,谁还能轻言“夫妻本是同林鸟,大难临头各自飞”?倪大姐用她的一生,写就了一首给命运最倔强的诗行,最终,那苦涩的土壤里,也开出了甘甜的花。采访她,我明白了,好人的模样,就是那片风雨中低头又昂首的稻穗,是压不垮的家庭脊梁。

  如果说倪大姐的故事是关于苦难中的坚守,那么曹照辉大哥的故事,则诠释了平凡岗位上的极致光芒。他是一家企业的车间技工,一位初中没毕业的70后。第一次采访他,用了半天时间,他就回复了我两个“嗯”。说实话,我有点不知所措,但看着他沉浸在设备中那专注得发亮的眼神,我没有挫败感,只有由衷的钦佩。就是这位“不善言辞”的技工,却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工匠!以一己之力,推动他所在的车间生产产值从7个亿跨越到11个亿!

  他是怎么做到的?秘诀只有一个——“钻”!他最爱往有问题的地方钻,最爱把问题摆出来。工序把控、节能降耗、工艺改进……车间里每一个难题面前,都有他专注的身影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凭着一股近乎痴迷的钻劲,他竟练就了“听音辨障”的绝活。冰冷的设备在他耳中,仿佛有了生命,能与他“对话”,倾诉“心声”。更可贵的是,他不仅自己钻研,还乐于分享,爱总结,爱思考。他为企业提出的260多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实施,创造了巨大的价值。他用二十余年的沉默坚守和不懈钻研,向世界宣告:没有耀眼的高学历,在平凡的岗位上,用专注和匠心,一样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“大国工匠”!

  我走进金三角的公厕时,但眼前的情景让我震惊:墙面瓷砖光可鉴人,砖缝都透着洁净的白。难以想象,这是一个每天接纳成百上千人的公共空间。它的守护者,是沈桂梅大姐。十年如一日,这座公厕,就是她的家。

  “没啥好采访的,俺不会说。”她搓着衣角,局促不安。直到我指着光洁的墙面追问秘诀,她的眼睛才亮了起来:“得用钢丝球蘸着草酸一点点刮,犄角旮旯的水渍最顽固,得蹲下来看,角度不对就会留印子……”她如数家珍地拿出各种型号的刷子,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。那份对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敬畏和珍视,溢于言表。采访间隙,不断有人进出。沈大姐始终保持着半躬的姿势,搀扶老人,随时清理水渍。回到她狭小的管理间,她拿出一个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拾到的失物:手机、现金、首饰、银行卡……二十多次拾金不昧,总价值20多万元,每一次都物归原主!这哪里是一个笔记本?这分明是一颗在尘埃里依然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心!

  其实每一次采访,对我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。我感慨于命运的无常,更震撼于人性的光辉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,标注了可知可感的价值尺度,立起了可学可及的道德榜样。他们并非站在云端,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,却带着改变一切的伟力,悄然勾勒着时代的变迁,诠释着中华美德最动人的内涵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”当我们都能被这光芒照亮,我们全社会就有了崇德向善的强大合力。这股源自泥土、源自平凡、源自你我心底的精神之力,必将汇聚成照亮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璀璨火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