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凝聚笔尖温度,讲好教育故事》
江苏教育报刊总社
杨潇
2025-07-17 16:00:00  

作为一名教育记者,虽然从业时间并不长,但这段时光却让我收获了最珍贵的职业馈赠。从城市到偏远乡村,我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,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中,我与师生们促膝长谈。教育这项事业,总能在最平凡的细节里迸发出温暖人心的力量。今天,请允许我用三个浸润着温度与力量的故事,带大家走进那些令我感动的瞬间。

一张照片

图片上的小女孩双手各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,几乎比她人还宽,她就是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学生王安琪。当时,这张照片曾在学校引起不小的“轰动”——王安琪同学和妈妈在“捡垃圾”过程中,拾到一只装有2000多元现金以及各类证件的钱包,并在民警帮助下找到了失主。

王安琪为什么会去“捡垃圾”?原来,关天培小学有这样一项传统,学生们会利用平时休息或者周末时间,去广场、小区周边捡拾饮料瓶、易拉罐等。到了周一,孩子们就将这些瓶子带来学校,老师们将其统一卖掉,得来的费用作为助学金补贴贫困生。王安琪特别热衷这项公益事业,那天她与妈妈一起来到了体育场,这才有了“拾金不昧”的故事。当年入学6个月的她已捡拾近6千个泉水瓶、易拉罐。

当时的校长陈大春这样说道:我们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种子,那就是“真善美”。近百年来,学校几易校名,但“爱的教育”始终流淌在校园里,学校慈善文化代代相传,成为了文化浸润的根脉,也让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中,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。

两封书信

那是支教的第四天,两位意外的访客让所有志愿者既惊讶又感动——课堂上,她们静静地坐在教室后排,全神贯注地聆听。直到一天的课程落下帷幕,她们才赶忙起身,将两封亲手写下的信件,郑重地递给了讲台上辛苦了一天的老师们。

信中写道,“尊敬的郭教授和爱心志愿者们,你们辛苦了!感谢你们远道而来送教下乡,为你们点赞!”这是2024年7月,在陕西省洛南县石门镇支教的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志愿者们,收到的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赵春玲、赵秋玲两姐妹送来的感谢信。

南京林业大学“水杉支教团”成立于2013年,已连续12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树河镇等地支教,共培养了500余名志愿者。在全周期、全方位帮扶下,当地高中升学率由不到5%提高到近30%。支教团还充分发挥学科背景优势,依托当地农林业资源持续探索助农兴农新思路、新方法,助力当地乡村振兴。

十多年支教,从东部到西部,从城市到深山,这是每一届志愿者的必经的奔波之路;夜晚的星空,崎岖的山路,这是每一届志愿者暑假支教的“打卡项目”。一路艰难险阻,在志愿者看到山区孩子们笑颜的那刻,都化作了值得的见证,支教初心,驱使着一代代志愿者向支教之路不断奔赴。

他们说:在青春的最美年华,愿秉承志愿精神,以知识的光芒和满腔的热血,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之路。

四把瓦刀

去年,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、总工程师沈春雷当选了全国“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”。我是句容人,跟沈工是老乡。接到他的任务采访任务时,我带着好奇与崇敬——一名白手起家的建筑工地的小工,是怎样通过终身学习完成生命的蜕变?

1965年,沈春雷出生于句容茅山老区的一个普通农家,初中毕业后,他继承父亲衣钵,成为了一名“小工”。干活谋生之余,他特别爱好学习。1994年,他偶然发现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建筑力学》,沈春雷如获至宝,当即摸遍口袋,掏出身上所有的零用钱,将书买了下来,回到工地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。

那几年,沈春雷边干边学,基本功也越打越扎实。很快,他成长为句容市第二建筑公司(后改制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)的瓦工队长。但他却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,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,在屋面的防渗漏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,创造了行业奇迹。2001年,沈春雷顺利成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、总工程师。

从“小工”到“总工”,沈春雷将学习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。如今他也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带动周边群众广泛参与学习,领衔组建工作室,带领了一大批年轻工匠快速成长。他说:只有通过不断学习,才能将手中“谋生的瓦刀”变成“知识的瓦刀”,再变成“理想的瓦刀”,最终成就“梦想的瓦刀”。

从一张照片,到两封书信,再到四把瓦刀,这三个故事里,有孩子弯腰捡瓶子的认真,有年轻人翻山越岭的执着,有老工匠灯下读书的倔强。它们让我明白:教育是什么?是关天培小学里,那颗在善举中发芽的种子;是支教路上,跨越山海的知识传递;是工地上,用学习把平凡日子过成传奇的坚持……

教育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,这些点点滴滴,也都激励着我笔耕不辍,努力将自己的行走与见证,凝聚成笔尖的温度,做好江苏教育故事的“讲述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