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来自沭阳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王梦蝶。今天,我想从一个特别的物件开始我的故事——这是一本我从家乡沭阳县新河镇孙圩庄带回来的,40年前的笔记。翻开它,“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”不仅是哥白尼的名言,也是我打开孙圩庄百年教育传承的钥匙。
三年前,我第一次来这儿采访,还没进村,路口一块半人高的石碑,就让我的思绪停了下来,上面刻着四个大字“教育世庄”。当时我就想,一个村子,是什么样的底气称自己为世庄?退休教师孙如道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,他拍着那块被阳光晒得温热的石碑,告诉我:“小王啊,这块碑,在我们村已经搬了三次家了。”从1989年首立,到后来因建房、修路,村民们又两次为它郑重地选址、重建,村民们始终像守护传家宝一样珍视它。
听得出来,这不只是一块石头,这是孙圩庄人的精神图腾。他的自信让我相信,自称“教育世庄”,不是口气大,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。
这让我对它愈加好奇,驱使着我迈步走进了村子,看我产生了兴趣,孙如道老师没有直接解惑,而是带我去了他家,他指着书上的一位先生画像说,“看,这就是我们孙圩庄的根,孙文元先生”1923年,他倾尽家财,创办了新河镇历史上第一所小学。"从这往后,我们庄,二代、三代......直到现在的第六代,整整99人接力,走上了讲台。"孙老师的声音里满是自豪。
一张老画像,定格了百年历史的开端。但这颗种子,是怎样穿越百年风雨,长成参天大树的呢?
这个疑问,村里的第三代教师孙银为我解开了。1970年站上讲台,他一干就是40年,从青丝到白发。他掰着手指数着同辈人的名字,孙如久、孙耀武、孙兰香…三十多位乡亲都把根扎在乡土讲台。“咱们庄啊!讲究让娃们读书明理”这句朴实的话里,藏着最深厚的教育情怀。
这根接力棒,稳稳地传到了第四代,他的儿子孙玉忠手里。
在新河镇中心小学,阳光穿过梧桐叶,照在这位教了21年书的教师身上。他说小时候总看父亲在讲台发光,那是无声的召唤。
家里为供他读师范,卖掉镇上的房子,他毕业后还是毫不犹豫回了家乡,妻子也成了教师,一家把根扎得更深了。
老一辈血脉里的劲儿,听着叫人钦佩,但更年轻的、已经走进城市里的第六代呢?她们还会选择这条辛苦的路吗?27岁的孙迪就是第六代教师,在城里幼儿园教书。她笑着说:“作为教育世庄的闺女,我的梦想,成真了!”她盼着更多读师范的年轻人,把长辈的师德师责传下去。
百年传承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:从这所小学走出的学生里,有扎根乡村的干部,有带动致富的企业家,有科研院所的工程师,更有遍布全省的教师。村里入学率常年100%,近十年走出39名大学生,5人考入师范院校。如今的孙圩庄,邻里闹矛盾时提一句“老师教我们要谦和”,往往就消了气——教育,早已成了乡风的“净化器”。
刚去孙圩庄时,我只当是来记录一段历史。三年来,我用二十余篇报道让更多人认识这个小村庄时,我也越发看懂了那些我曾无数次报道过的、宏观的数字——我们沭阳全县270余所学校、1.8万余名教职工,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增长,考取名校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,今年本科达线更是突破一万人……
孙圩庄的故事,让我明白,那些早就烂熟的数字背后,不就是孙玉忠、孙迪他们吗?他们都是师道传承、薪火相传的人!他们回乡任教,或在全省各地育人。从“教育世庄”到“教育强县”,再回看之前写过的稿子,让我有了更深的体悟:沭阳人用百年坚守证明,教育是最珍贵的“传家宝”。
作为记者,我们追热点、抢时效,但孙圩庄的故事让我明白:最动人的新闻,藏在年复一年的坚守里。
当镜头对准乡土讲台,我们记录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根基。教育的火种,在乡村大地,只要有人传递就永远不会熄灭;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更多人看见这束光。未来,我会继续扎根乡村,用笔墨记录下更多薪火相传的故事,让这份光,照亮更多前行的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