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姜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邹婧。今天,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“光”的故事——一个女孩用七年青春,为失明的奶奶撑起一片天;一群人用善意微光,照亮她的逐梦路;而我,有幸成为这束光的见证者与传递者。
2018年9月,正值开学季,姜堰中专老师的一条朋友圈动态闯入我的视线:“16岁少女搀着盲奶奶走进中专校园。”职业敏感与母性本能交织,让我立刻奔向姜堰中专。
在姜堰中专小卖部旁的一间平房里,我第一次见到了严慧。推开门的那一刻,我愣住了——一个瘦小的女孩正跪在床边,用手臂环抱住老人的腰,搀扶她起床。汗珠顺着女孩的脸颊往下淌,可她的动作却无比轻柔。看到我举着话筒,她匆匆说了句:“老师对不起,我要去上课了!”说完,便像一阵风一样冲了出去。
等待的间隙,我和奶奶聊起家常,女孩的过往让人泪目:6岁那年,母亲像断了线的风筝消失在村口;12岁,父亲被病魔拽走,只留下她和失明的奶奶。田间的稻子要割,灶上的饭要做,奶奶的衣裳要洗——这些本该由成年人扛起的重量,早早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考上中专这一年,奶奶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。“她抱着我哭了一夜,第二天就说‘奶奶,我带你去上学’。”老人的手在膝头摸索,声音里带着颤。
下课后,我终于等到了严慧。10分钟的课间,她像上了发条的钟:先用温水把药片化开,一点点喂进奶奶嘴里;再拧干毛巾,擦去老人嘴角的药渍;最后抓起课本,朝着教学楼狂奔。“累吗?”我问。她腼腆一笑,眼里闪着光:“说不累是假的,奶奶看不见,我就是她的眼。奶奶在,家就在。”
那段时间,急促的脚步声,成了她青春岁月里最坚韧的节拍。
回来后,我久久不能平静。看着熟睡中才几个月大的女儿,脑中浮现了白天采访严慧的情景,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,她也还是个孩子,她应该也很想爸爸妈妈吧……几天后,我带着一个“加油鸭”挂件再去学校:“让它替我陪着你。”那天起,我的通讯录里多了个“小妹妹”,心中多了份牵挂。
中专的老师告诉我,严慧把奶奶照顾得很好,学业也没落下,一直名列前茅。2020年冬夜,凌晨两点,我的手机突然震动。“姐姐,奶奶在抢救……”电话那头的哽咽像冰锥扎心。我立刻起身,赶往医院。医院的走廊上,小小的她蜷成一团……无法想象,寒冷的深夜,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独自骑行20多公里把奶奶送进医院,但我又分明感受到她瘦小的身躯里,那颗不向命运低头的心。
这样的突发状况,严慧经历了一次又一次,她的本子里永远夹着皱巴巴的就诊单,书包侧袋一直装着应急药盒。
“小鸭子游啊游啊游啊,游上了岸”。2021年盛夏,接到淮阴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的严慧,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,我为她点了赞。开学那天,我随先锋公益志愿者们一起送严慧入学,学校为她和奶奶提供了生活设施齐备的宿舍,还取了一个暖心的名字:“淮师小家”,她把宿舍墙变成了时间表和励志栏:“7:00喂药、12:30按摩、21:00背单词”“路特别难走,那一定是在走上坡路”……我第一时间发出了报道,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坚韧有爱的女孩。大二那年,严慧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。
崎岖路上,总有人为她掌灯。严慧至今记得姜堰先锋公益的叔叔阿姨踩着泥泞而来:不仅送来了米面油,凑钱修好了厨房、卫生间,连门前坑洼的土路也铺上了水泥。镇上的民政干部、村里的网格员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逢年过节就到她家“走亲戚”。
这些善意的种子,在她心里生了根。大学四年,她背着行囊走进深山,在帐篷学校里教孩子读诗,把辍学少年拉回课堂。曾经追光的人,终于成了别人眼里的希望之“光”。前不久,严慧一举获评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和“江苏省道德模范”两项殊荣,金色的奖杯上镌刻着整个社会对这份孝心与担当的深深礼赞。
今年6月,严慧大学毕业了。祖孙俩都穿上了学士服、戴上了学士帽,拍照时,她牵着奶奶的手,笑着对我说:“毕业证,是属于我和奶奶两个人的。”
如今,严慧顺利走上工作岗位,成为家乡一名光荣的文旅工作者。上班第一天,我收到了严慧的一张自拍照,照片里,她笑容灿烂,那只“加油鸭”静静地摆在办公桌上。
采访严慧的七年,也是我成长的七年。从最初的职业探访,到后来的默默陪伴,再到穿上红马甲跟着严慧们走访困境家庭,我渐渐明白:好记者不仅是故事的记录者,更该是温暖的传递者。那些曾照亮严慧的光,如今正通过我们的笔、我们的镜头,化作更多束光,照亮更多角落。就像严慧说的:“路再远,走着走着就近了;光再弱,聚着聚着就亮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