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微光中的“共同体”》
扬州市邗江区融媒体中心
薛舒文
2025-07-17 15:47:00  

我是来自扬州市邗江区融媒体中心的薛舒文。今天,我要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渔村的蜕变故事,更是一段关于坚守与转型、一片热土上微光群像的全景呈现。

13年前,我怀揣着对新闻的热爱,一头扎进一线采访中。热线帮办、暗访调查、最美人物、政务服务……6年社会新闻,5年政务报道,纸媒的墨香是我与时代对话的方式,每一个铅字都承载着我对真实人间的记录。

2014年,我踏上环保条线记者的征程。2017年初,邵伯湖沿岸“三退三还”工程启动,肩负深度报道使命的我,第一次走进了沿湖村——这个邗江区东北部的小渔村。村民们来自苏鲁晋皖四省,五湖四海汇聚于此,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,渔船便是他们的家。

在村里,我见到了村书记刘德宝。这个皮肤黝黑、嗓门洪亮的渔家汉子,正带着村民在退渔还湖的转型中寻找新生。

原来的沿湖村,村集体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,还欠了20万元的外债;“呆男不娶渔家女,傻女不嫁渔家汉”这句民谣,是沿湖村贫困的真实写照。它也是扬州最后一个完成扫盲的行政村。2004年,刘德宝临危受命,任沿湖村支部书记,立下让全体渔民上岸定居的宏伟誓言。

2007年,“填塘整地上岸定居”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,以“愚公移山”之姿,历时六年将600亩鱼塘化作平地。这是什么样的概念?相当于要把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地方,平均抬高近2米。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更是改变命运、惠及子孙的筑基工程。

此后,沿湖村的发展如火如荼。2014年,渔文化博览馆获批建设;2015年底,新渔小区一期交付,136户渔民入住;2017年,《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》出炉,有效确保了未来建设中渔村、乡土核心元素的原生态呈现;2019年10月,新渔小区二期交付,89户渔民安居。至此,所有渔民全部实现上岸定居。

就这样,沿湖村摇身一变“换新装”,村民的苦日子也都留在了摇摇晃晃的渔船上。沿湖村先后荣获了“国家级最美渔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“中国特色村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并频繁出现在新华网、《人民日报》、央视《新闻联播》等国内知名媒体的报道中。

2018年,英国《卫报》刊登出了一组照片,其中就有绝美的沿湖。夕阳下,渔民沈桂萍划着双桨,站在船头的沈桂付正在用旋网捕鱼,现代版的渔舟唱晚就在眼前。

去年夏天,又见到德宝书记,我满心欢喜。此时的我,已经来到邗江区融媒体中心一年,此时的沿湖村,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蓬勃。发展渔家乐、打造特色民宿、创立“俏渔娘”品牌……越来越多的沿湖村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、农文旅融合发展事业,唱响了新时代的“渔家傲”。

“芦苇摇曳春风荡漾,点点渔火日月星辰。一路奋楫,一路欢笑,我们是最幸福的人。”眼前的“俏渔娘”们,欢快地唱起了由德宝书记参与作词的歌谣——歌词里,是德宝书记用整整21年,在苍茫湖泊中守护下的乡愁。

上周,我再次踏入沿湖村。江苏广电总台我苏栏目联合省内多家县融共创《“县”在起笔!青绿绘江山》专题来邗拍摄。刚进村,德宝书记便兴奋地告诉我,村里一对在澳洲留学的年轻夫妇选择回到家乡,把老屋打造成特色民宿,6月刚对外营业。渔村走出的青年们回来了,带着梦想,将家乡打造成别人的诗与远方。

那一刻,我恍然大悟:德宝书记、俏渔娘们、留学归来的夫妇……所谓“乡村巨变”,正是由这些微小的光点汇聚而成。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,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选择里,而真正的新闻,永远都生长在人与人的联结处。

回首过往,我曾在宁启铁路扬州站的站台上驻足,以笔墨镌刻时代发展的闪电;也见证“千亿级产业集群”如春笋般崛起,用文字定格时代奔涌的脉搏;还在三湾公园的碧水畔流连,让诗行化作守护绿水青山的誓言。这些年,我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。站在媒体融合的十字路口,我时常想起渔民们修补渔网的老照片:经纬交错间,破损处被耐心缝合。这多像我们的职业状态——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,寻找内容价值的恒定坐标,打捞时代的精神图谱。

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,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,更好引导群众、服务群众。2023年,我来到了邗江区融媒体中心。同年10月,省记协组织县融对接省媒培训,我在江苏广电总台学习写脚本、剪片子。从文字记者到视频脚本,我这个“老记者”重新当起了“小学生”,“破圈”成长。

这么多年,沿湖村在转型,我也在转型。13年记者生涯,从市级报业到县域融媒,我的采访本如一叶扁舟,载着时代的波涛与个体的微澜。都市报教会我“贴近”,党媒教会我“担当”,县融教会我“扎根”。我始终相信:新闻的力量,是让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在某一刻产生共振,让时代经纬与人间烟火在报道中彼此映照。

从运河畔到田埂间,我与邗江的故事仍在继续。在这里,我也甘愿成为一束微光,记录平凡中的伟大,传递乡土里的希望,守护区域发展的细水长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