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浦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郤鼎昌。五年前的我刚准备开始我的记者生涯,还没等拿起话筒,就被安排进了村子里下沉锻炼。村里有位种粮大户——老邵邵名文,“名文大米”响当当,跟着老邵奔小康。
老邵常念叨:“儿子好孙子好,就是团聚比较少,我能种地种到老,一身本领要能有人学那最好,你说现在还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种地啊?”种地是老邵的骄傲,儿子更是老邵的骄傲,就像大部分不善吐露心声的父亲一样。小邵邵立昌在城里当高管,和我年纪差不多,父亲的心思我来说?我要来了小邵的号码,当晚就和他通了电话。原来,小邵也一直想回家给父母尽尽孝,更想着趁年轻干一番事业。
“我打小就看着爸爸种地,很辛苦,我能有今天都是他种地种来的,我也想回去帮帮他,他总让我待在城里就好,不是当农民不好听,而是我手底下也管着这几十号人,告诉他们我要回村种地……别人怎么想……”
小邵其实是想回来的,他也在跟自己做着斗争,那阵子他跟我的聊天突然频繁了起来,有时是台风过境前匆匆的一通电话,有时是农忙深夜里的几条语音消息,老邵的情况我了如指掌,儿子的关心我委婉转达。
转折出现在那年深秋。口罩的影响越来越重,物流堵了,商超的订单退了大半,“名文大米”滞销了,老邵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。父亲的愁绪也牵动着儿子的心,小邵第一次张罗起了卖大米。您还真别说,年轻人脑子就是活,他整合资源做起了老邵从没听过的社区团购,不光米卖了、钱挣了,小邵的心思也定了。
2021年,小邵彻底回到了庄稼地里,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“新农人”。回到村里的小邵,第一周就傻了眼。老邵让他学开插秧机,他把机器开上了田埂;教他看土壤墒情,他捏着土块半天说不出话。可他没打退堂鼓。每天天不亮出门,三伏天在稻田里一待就是一下午,汗水把T恤浸成深色,一个帅小伙变成了一枚糙汉子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小邵种粮是越来越有心得,他创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,和老邵玩起了错位经营,第二年收入就翻了一番。
我的基层锻炼随着这位新农人的强势回归而迎来了尾声,亲眼见证这对种粮父子兵的故事让我备受鼓舞。回到台里,我主动申请农业条线的采访,赶上区里正在打造高标准农田,我立马联系他。他自己捏着把汗,说这四千亩高标田他来牵这个头,能行吗?我告诉他,这块地亩均建设成本过万,配有智能化设施,还有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,区里还有补助,什么高温干旱,农田泵站取水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!
干!撸起袖子就是干!然而,从来没接手过这么大面积高标田的小邵,困难接踵而至。过去种地,全凭老辈传下来的经验琢磨。小邵虽然有决心,但面对这大片农田,传统经验明显不够用了。有一段时间,稻苗出现了一些异常状况,小邵带着人满田跑着查看苗情,累得腰酸背痛。“我只有一双腿,我有这么多田,我哪能跑得及。”
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,“生产力”好伙伴出现了。那天我跟着小邵去田里,他没带农具,只揣着个手机。走到田埂上,他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手机:“现在不用满田跑着看苗情了,天上的卫星正帮咱们盯着呢。”
这话可不是瞎说,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研发的“数字新农具”,打包装着智慧种植、智慧农田、智慧农机等十大核心农业板块,装上这样一个软件,就像有了贴身专家手把手指导。借助这些先进的“数字新农具”,小邵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掌握田里的实时情况。小邵很兴奋地和我说,“过去是我追着庄稼跑,现在是我等着庄稼看,这效率,放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!”
合作社的自动育秧工厂里更是热闹。播种、覆土、浇水全自动化,工人只需要在操作台按按钮,风吹不着、雨打不到,和以前“高管”差不多。最让乡亲们稀罕的是“八小时工作制”。以前三夏大忙时,天不亮就下地,天黑了才回家,累得倒头就睡。现在农机全智能化,插秧机带北斗导航,走得笔直不压苗。我在小邵的田里遇到了几位来帮工的大婶,她们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,告诉我“现在都是机械,人可轻松多了,哪用像以前那样忙得直不起腰来。”小邵也特别得意,“工人坐着地铁上下班,遇上农忙加个班,加班也有加班费。这就叫种田快乐、快乐种田。”老邵也常来合作社转,看着儿子用手机“管田”,总笑着念叨:“现在轮到这个小杆子来教我种地的手艺咯。”
不到4年,小邵已经成为了大家伙口中的邵总,不仅自己干得起劲,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,几个年轻人也是有魄力,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。这个人均30岁的合作社,把田埂变成了“科技试验场”,无人机飞着打药,传感器埋在土里测数据,直播间里卖大米……看着小邵他们用卫星“看田”、用数据“种地”,看着老辈人眼里的“靠天吃饭”变成年轻人手中的“知天而作”“一手掌握”,农业新质生产力,真就在泥土里扎下了根。
能记录下这些故事,看着新农人带着新质生产力在田埂上奔跑,真好。我知道,会有更多年轻人回来,像小邵一样,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,也定会收获属于他们的沉甸甸的未来。